從社群到產品包裝:如何在顧客旅程中講好故事

前兩篇我們談到:故事為什麼能打動人(大腦科學)、以及有哪些框架能幫助我們建構品牌故事。
不要弄錯順序:先說故事 再講道理
3 個最實用的品牌故事框架(附案例解析)
但對行銷人來說,最常見的問題是:理論懂了,實際要怎麼應用?

在不同的舞台 要做出不同的演出

你的故事,要如同一位idol,在街上巧遇粉絲要表現出親和力,在競技節目要表現出超人的運動力,在慢生活節目要展出吃貨本色…不同的演出方式架構起立體的idol型象。
這一篇,就要帶你看到故事如何落地在不同管道與顧客旅程中,讓故事不只是文案,而是整個品牌體驗。

社群平台的故事化經營

不同平台 = 不同舞台。故事要有一致化的「宇宙觀」,但表演方式可以不同。
  • Instagram:視覺瞬間
    • 適合展現「片段式故事」
    • 例子:Reels 呈現顧客使用前後的對比(痛點 → 解決 → 快樂)
    • Tips:善用限時動態互動(投票、Q&A),讓粉絲參與故事
  • Facebook:深度敘事
    • 適合承載稍長篇幅(創辦人心路歷程、品牌理念、與舊客互動的故事)
    • 例子:直播分享「品牌幕後」,讓觀眾感受到「人」在背後努力
    • Tips:經營社團,把顧客故事轉化為「社群共同的故事」
  • TikTok:3 秒掛鉤
    • 適合「短劇式故事」
    • 例子:前 3 秒丟出懸念:「月底帳單爆炸,該怎麼辦?」→ 接續產品作為導師角色
    • Tips:不用完整說完故事,留下「引子」讓觀眾好奇去搜尋
👉 可以把這三者想像成一部電影的不同片段:
  • IG → 亮點場景
  • FB → 幕後花絮
  • TikTok → 預告片吊胃口
當然,每個品牌調性不同、受眾的出沒地也不同,選擇自己最適合的即可。不需要全做。

影音廣告:讓故事變成沉浸體驗

影音是最能整合「視覺 + 聽覺 + 情感」的媒介。
成功的影音故事,通常有以下結構:
  1. 建立連結(開頭 5 秒):呈現一個「熟悉的困境」
  1. 引入衝突:觀眾必須感受到「啊,我也是這樣」
  1. 情感高潮:主角陷入低谷或下定決心
  1. 品牌作為導師:產品/服務自然登場,幫助突破
  1. 展示蛻變:前後對比,顧客變成更好的自己
  1. 行動呼籲(CTA):下一步要觀眾做什麼
例子
之前記帳 App 的 30 秒廣告可以是:
  • 開頭:上班族月底看到帳單的驚訝表情(連結)
  • 中段:重複刷外送畫面(衝突)
  • 高潮:主角焦慮到無法入睡(情感張力)
  • 品牌登場:App 提供「3 步驟記帳計畫」(導師)
  • 結尾:主角成功存下第一筆 5,000 元,微笑(蛻變)
  • 最後:畫面彈出「今晚 9 點,第一筆記起來」(CTA)

全旅程的故事化設計

故事不該只出現在廣告,而是滲透到顧客旅程的每一個接觸點。
  • 官網 About Us
    • 不要流水帳,而是回答:「我們為什麼存在?」
    • Tips:用黃金圈法則(Why → How → What)來寫
  • 產品頁
    • 功能之外,要有一個「故事情境」的「FAB架構」
    • 例子:不只是「防水」,而是「暴雨中也能安心到達目的地」
  • 電子報
    • 用小故事開場,帶出優惠或新功能
    • 例子:「小芳在月底帳單前焦慮不安…直到她用了 XX App」
  • 客服互動
    • 語氣要延續品牌的「故事角色」
    • 例子:品牌定位可以是「可靠的導師」/ 「熱心的專家」/「誠實的朋友」…無論如何要符合品牌風格
  • 產品包裝
    • 包裝本身就是一個「故事載體」
    • 例子:茶飲品牌在瓶身印上「珍奶誕生於 1980 年代台中」,讓產品與文化連結;講究環保的品牌就要用環保包材

小結:故事不是一則貼文,而是一個宇宙

當我們把故事放在每個管道、每個接觸點,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「故事宇宙」。
顧客在不同地方接觸到不同片段,但能拼湊出一個一致的核心:品牌不只是在賣產品,而是在邀請顧客加入一段旅程,參與品牌的價值觀。

參考資料

  1. 社群平台內容策略分析:不同平台經營技巧大公開
  1. 故事行銷案例分析:搭配影音達成更高成效!
  1. 品牌故事的力量:如何打造品牌形象與提升價值
  1. 打造成功的內容策略:結合品牌故事與社群媒體行銷
分享這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