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E Pay 與 LINE Pay Money:行銷人員該如何看待支付進化?
在行銷領域,我們真正關心的不只是「能不能付款」,而是 「支付方式的選擇,會不會改變顧客體驗與消費習慣?」。
尤其在 LINE 幾乎人人必備的台灣市場,LINE Pay 與 LINE Pay Money 的差異,不只是金融工具上的區分,更是品牌需要洞察的消費心理。
先搞懂:LINE Pay vs LINE Pay Money
項目 | LINE Pay | LINE Pay Money |
內容 | 支付平台,綁定信用卡或簽帳卡直接付款 | 預付型電子錢包,需先儲值才能使用 |
使用族群 | 有信用卡的消費者 | 無信用卡的學生、年輕人、小額支付族群 |
消費方式 | 綁卡即付 | 儲值後消費 |
資金來源 | 信用卡/簽帳卡 | 預先儲值的金額 |
LINE Pay Money 對商家的價值
對商家而言,收款方式沒變,款項依舊進銀行帳戶。
但 Money 帶來的,是 更寬的客群與更頻繁的消費:
- 吸引無卡族:學生、年輕族群、小額消費者
- 促進回購:回饋金進錢包,會被「花掉」,自然形成二次消費
- 小額支付更順手:不用擔心額度,零食、飲料、外送剛剛好
- 安全心理:消費者覺得「先存再花」比綁卡安心
消費者眼中的便利性
- 沒卡也能消費,降低使用門檻
- 預付多少就花多少,輕鬆控管支出
- 好友間轉帳方便,社交支付體驗佳
- 回饋金立刻可用,刺激即時消費
- 有額度上限,比信用卡盜刷風險小
年齡與家庭場景:Money 的隱藏潛力
LINE Pay Money 需滿 15 歲才能申請,這帶來特殊的行銷切角:
- 15–20 歲族群,沒有信用卡,但已有零用錢或打工收入
- 家長可把零用錢存進 Money,成為「可控的數位零錢包」
- 對品牌來說,這是一個 連結親子消費 的亮點:安全、透明、可控
訂閱制的商業模式應用時,幾乎沒有改變
項目 | LINE Pay(綁卡) | LINE Pay Money |
是否支援自動扣款 | ✅ 支援 | ❌ 不支援 |
適合場景 | 影音平台、健身房、SaaS 等定期訂閱服務 | 一次性消費、小額回饋回流 |
穩定性 | 高,能確保續訂成功率 | 低,需手動儲值,可能餘額不足 |
行銷建議 | 推動綁卡優惠,提高續訂率 | 作為促進回購、回饋金回流的工具 |
三大典型用戶,值得挖掘的受眾
- 有卡族(年輕族群)
- 習慣綁卡付款,重點是綁卡優惠、回饋
- 小額高頻族
- Money 的回饋回流,驅動再消費
- 青少年與家庭場景
- Money 是「數位支付的第一步」,也讓家長安心控管
檢核表:你的品牌需要支援 LINE Pay Money 嗎?
主要客群是否低於 25 歲?
年輕族群(學生/社會新鮮人)信用卡普及率低,偏好用 Money
顧客是否常有小額消費(< NT$200)?
LINE Pay Money 多用在零食、飲料、交通等小額支付
是否有顧客會使用 LINE 官方或銀行活動回饋?
回饋金直接進 LINE Pay Money,若能消費就容易帶動回購
是否希望降低顧客信用卡綁定門檻?
一些顧客不想綁卡,提供 Money 能降低猶豫
是否有大量 LINE 粉絲或社群導流?
LINE Pay Money 可以跟 LINE 生態圈整合(聊天轉帳、回饋誘因)
是否易於接觸大量客群?
接觸大量客群的餐飲、手搖飲店,帶來支付便利性
👉 建議判讀:
- 5 個「是」 → 強烈建議支援 LINE Pay Money
- 2–4 個「是」 → 可以考慮,視產品特性與顧客需求而定
- 0–1 個「是」 → Money 對你影響有限
結語:行銷人員的關鍵思考
LINE Pay Money 不只是另一個支付選項,而是:
- 擴展無卡族的入口
- 驅動回購的槓桿
- 減少消費猶豫的心理工具
如果你的客群多為 25 歲以上、有信用卡的人,Money 的價值有限。
但若產品屬於 小額高頻、青少年或親子場景,LINE Pay Money 可能正是提升轉換率的隱藏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