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新鮮人的真心話:在小公司當行銷人員,是練功房還是修羅場?

給行銷新鮮人的真心話:在小公司打拼,其實跟你想的很不一樣

嘿,剛踏入行銷界的你,還在幻想每天穿得光鮮亮麗、辦辦活動、找百萬網紅合作,然後公司就一炮而紅嗎?
醒醒吧,同學。😂
那些畫面很美,但更像是大公司的劇本。 如果你一畢業就進了台灣滿地都是的中小企業,那我先帶你看看地獄(和天堂)的風景。 這篇,就是寫給你的「內幕」,幫你把那層美美的濾鏡拿掉。
準備好了嗎?

濾鏡拿掉!在小公司當行銷人的真相是…

在資源少、人手也少的小公司,行銷的日常,其實更像一句老話:「校長兼撞鐘」。

迷思 vs. 現實:「包山包海」不是開玩笑,是你的工作日常

你一定聽過前輩說,在小公司做行銷要「包山包海」,我跟你說,這真的不是誇飾法。
大公司分工精細,有專門想策略的、顧社群的、投廣告的、跑公關的、看數據的。
但在小公司?恭喜你,這些角色,很可能全都是你一個人。
你就是那個要想策略、寫文案、發臉書IG、研究廣告、分析數據的人。搞不好,你還要順便用 Canva 拉幾張圖、回客服訊息、辦活動,甚至幫業務做PPT。
 
最累的不是「事多」,而是你的腦袋要一直「換檔」。
前一刻你還在用感性的右腦寫文案,下一刻就要切換成理性的左腦看數據,然後又要變身社交咖去跟廠商聊天。
這種「心智換檔」超級耗電,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,這是在學校絕對學不到的。

「一人部門」的孤單:你可能比你的老闆還懂行銷

很多小公司,只有一個「行銷職位」,位子上通常只有你。
殘酷的是,老闆想的通常不是長遠的品牌形象,而是「這個月訂單在哪?」、「公司會不會賠錢?」這些超級現實的問題。
所以,你得快點搞懂:你的工作,與其說是「做行銷」,不如說是「幫老闆解決生意上的問題」。
你要學會用「生意人」的話來溝通,把你辦的社群活動,換算成:「老闆,這活動幫我們拿到多少潛在客戶,可以給業務去開發喔!」能從「行銷腦」切換到「生意腦」,是你在小公司活下來的第一步。

機會還是命運:小公司的「練功房」與「修羅場」

選小公司當起點,你就像「食神」進了「中國廚藝學院」,保證讓你光速長大。

好處:這裡是讓你高速成長的「練功房」🚀

  • 學得又快又廣:你會在最短時間內,把行銷的所有環節都玩過一遍,腦中會有一張完整的行銷地圖。你學到的不只一個小零件,而是整台機器的運作原理。
  • 能見度超高,成就感爆棚:你做的每件事,老闆都看在眼裡。你辦的活動帶來訂單,功勞就是你的,誰也搶不走。這種即時的回饋超爽,也讓你很容易證明自己的價值。
  • 超靈活,點子說上就上:在大公司跑流程要等幾天;在小公司,你跟老闆聊完,他覺得OK,你馬上就能執行了。

挑戰:這裡是資源匱乏的「修羅場」😭

  • 沒錢沒資源是常態:行銷預算可能少得可憐。你得學會如何用最少的錢、甚至不花錢,去創造最大效果,超級考驗你的創意。
  • 沒人教你,全靠自己摸索:通常沒有新人訓練,更別想有前輩。你的前輩就是這個職務上已離職的上一任行銷人員。遇到問題沒人問,只能自己跟Google大神求救,需要你對學習很有熱情。
  • 業績壓力山大,工作不穩定:老闆通常希望你的行銷馬上看到效果,也就是業績。
  • 專業上很孤單:當你是「一人行銷部門」,想到一個超棒的點子沒人可以分享,工作多到爆炸也沒人可以分擔,心理壓力真的很大。

所以,你的起點該選哪?

說到底,沒有哪條路一定對。
大公司vs小公司,並不是二分法,可以把它視為「相對大的公司」、「相對小的公司」。
為了讓你更清楚,我直接幫你拉一張表:
特性
大公司
小公司
學習模式
像專科醫生,學得深但窄 (I 型人才)
像全科醫生,學得廣但雜 (T 型人才)
工作範疇
任務切很細,專心做一件事
一人分飾多角,什麼都要碰
資源與預算
資源多、預算足,可以玩大的
資源少、預算緊,要靠創意
決策速度
流程慢、層級多,比較有SOP
速度快、超靈活,反應快
職涯發展
升遷有制度,路徑清楚,但競爭激烈
空間大、能見度高,看你表現和公司成長
團隊與指導
團隊完整,通常有前輩帶
常常單打獨鬥,要靠自己學
適合特質
喜歡穩定、照規矩來的「大內高手」
喜歡挑戰、能自己解決問題的「小聰明」
我認為,以台灣人的性格來說…大部份的人會第一指名到大公司,但大公司、小公司都有各自的優缺點,不全然是大公司優於小公司。
例如你是一位不想涉入辦公室政治的人,小公司其實很棒!
我耳聞中,在大公司擔任主管的人,有一半時間都在處理辦公室政治;當一般的組員有時候也要選邊站。

看完這些,你覺得自己是適合在修羅場高速練功的「小聰明開拓者」,還是需要完整制度的「大內高手」?
如果你決定挑戰小公司,下一篇我會直接給你一份「技能樹完全攻略」,教你怎麼點滿技能,讓你在修羅場活下來還活得很好!
 
分享這篇文章